尚福林:開拓科創金融業務是銀行等機構的必然選擇
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李愿 南京報道
7月22日,原銀監會主席、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理事長尚福林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科創金融大會上表示,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,息差不斷收窄,大型企業客戶的利率議價能力不斷增強,銀行盈利空間不斷被壓縮,開拓科創金融業務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突破自身發展困境、實現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。
尚福林指出,當前金融有效支持全生命周期科技創新仍存在一些短板,“其中既有外部體制機制障礙,也有金融自身服務能力不匹配的因素?!?/p>
一是科創企業特性與傳統金融風險識別緩釋手段不匹配。一方面,傳統金融風險識別手段難以適用于科創企業。傳統報表不能完整呈現科創企業真實情況,技術研發、品牌效應、人才儲備等無形資產無法得到充分體現,銀行單純依靠財務報表和抵質押物,很難做出信貸決策,初創期的科創企業面臨的融資矛盾更加明顯。另一方面,科技與金融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問題突出??萍计髽I自身具有較高的技術和專業壁壘,與金融機構間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對稱性??萍紕撔马椖?,特別是前沿技術,專業性強,普通金融從業人員很難準確了解企業科技含量,更難對技術和市場前景作出判斷。
二是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與傳統金融供給方式不匹配。一方面,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充分。股權融資較之債務融資具有天然優勢。但在科技創新領域,還缺少足夠的“有耐心”的長期資本,即便是風險投資,對于投資期限以及退出渠道也有訴求。另一方面,針對生命周期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科創企業,還缺少能有效銜接的全覆蓋金融服務。比如,初創企業,可以利用天使投資、風險投資,提供早期風險資本;成熟的科創企業,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,銀行也愿意跟投提供融資服務。
“恰恰是介于初創期和成熟期之間的科創企業,邁過了早期風險投資階段,尚未達到資本市場門檻,在需要資金實現關鍵一躍的環節,缺少匹配的融資服務?!鄙懈A直硎?。
三是科技創新的盈利模式與傳統金融業務回報方式不匹配??苿撈髽I的成本容易量化,但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前景不確定,導致收益具有很大不確定性。傳統的成本收益分析不適用于這類企業。
尚福林以醫藥行業為例解釋稱,醫藥行業基礎研發資金投入巨大、前期風險高、成果轉化周期長。一款創新藥的投入動輒超10億美金,開發周期超10年,還要承擔研發失敗的風險??萍紕撔碌娘L險回報,與銀行信貸對資金的流動性、安全性、盈利性的要求并不完全匹配?!般y行信貸資金有成本且是固定收息,銀行只能從科創企業的貸款中獲得有限的利息收入,收益與所承擔的風險并不匹配,使得銀行對發放科創企業貸款缺乏動力?!鄙懈A终J為。
為此,尚福林提出,要著力增強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發展能力:積極發展多元化多層次金融市場,支持全生命周期科技創新活動;創新提升金融服務能力,更好適應科技創新發展需要;協同發揮各方合力,營造服務科技創新的金融環境。
對于銀行而言,尚福林表示,要提高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的適配性。我國金融體系中,銀行處于主導地位??苿摻鹑陔x不開銀行參與。建議以投貸聯動為突破口,健全銀行和資本市場協同支持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。比如,利用銀行和其理財子公司等銀行集團優勢,探索試點“信貸+股權+認股期權”的金融服務,改善科創金融的風險收益結構,實現風險與收益的跨期平衡。
同時,尚福林認為,要發揮私募機構的挖掘作用,“知名私募、風險投資機構通常有獨到的角度,銀行可以增強與這類機構的合作,挖掘有投資價值的成長型信貸客戶?!?/p>
在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面,尚福林認為,更多關注企業未來價值和核心領軍人才的人力資本價值。利用數字技術,精確識別分析企業真實信息,緩解信息不對稱,提高風險評估和控制水平。探索創新科創信用貸款、知識產權質押貸款。針對不同階段,提供全鏈條、綜合化服務。